研究院专稿 一篇专业研究文章显示,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的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华投资意愿减弱,非制造业投资意愿上升,在中西部地区布局的力度加大;日系化学企业正追随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加快扩大对后者化学原材料供应。
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日企在华布局的新动向
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与地缘风险相叠加,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重构期。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同时也在中国长期深度投资布局,在此背景下,日企在华布局出现了怎样的调整?近期,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杂志发表专文对此进行分析,要点如下。
一是产业类型发生了显著调整。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对一些成本导向的日本企业的吸引力下降,尤其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的在华日本制造业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其在华投资意愿减弱,转而选择向劳动力、土地价格更加低廉的东南亚等地区进行布局。
同时,随着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的提高,加剧了日企面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也导致部分日企收缩在华传统制造业产能。如2024年6月,汕特矢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关闭所有在华工厂,原因是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该厂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未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面临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导致经营困难,最终退出中国市场。
但另一方面,部分日本企业加大与中国本土企业在半导体、电池技术、零部件生产等新兴产业方面的合作。如本田汽车在削减汽油车产能的同时,加快了在华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东风本田全新电动专用工厂和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厂分别于2024年9月和11月投产,这使得本田在华产能结构得到了优化。
二是产业结构出现了调整。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主体,一度占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七成以上,但2020年以后,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日本在华非制造业的投资占全行业投资的比重已上升至49%。
日本在华制造业投资趋于谨慎,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中国自主产业链崛起的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汽车、电子等行业仍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行业内部投资结构呈现低端向高端转移趋势,针对高端制造业和新兴领域的投资正在增加。
如东风日产关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工厂,同时投入超过100亿元用于加大新能源车型的产线布局和研发。松下也斥资1.8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设立子公司,主攻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化、绿色化逐渐成为日企在华制造业投资的新方向。
在非制造领域,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品质生活和健康的追求不断提升,药妆、健康食品等特色零售领域成为日企投资新热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为日本非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机会,推动零售业日本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罗森收购了四川哦哦超市、天虹微喔便利店等,借助被收购方的数字门店、供应链体系、客户资源等,迅速扩大自身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市场实现全面盈利的“玩家”。不难看出,在华日企投资重点正呈现出从传统制造业向餐饮、物流、零售、服务业等非制造业转变的态势。
三是空间布局出现了调整。
日企开始更加注重在华投资空间布局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地区的依赖,在继续深耕沿海地区市场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布局力度。
日企在四川、重庆、湖北等中西部地区扩大业务的倾向较为明显。这些地区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在当地进行直接投资。尤其是四川省和重庆市首当其冲,不少日企认为这些地区“增长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如永旺集团近年来在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开设全新门店,看中的就是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更均衡的市场覆盖。
此外,中西部地区也聚集了许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吸引了许多日企的目光。成都作为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聚集了众多知名的电子企业,如集成电路领域的海光、新型显示领域的京东方等,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需求,为日企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机会。
2024年,东洋炭素扩大在成都蒲江的投资。该公司表示,成都在电力供应能力、清洁能源发展、电力保障措施,以及丰富的产业集群和载体空间应用场景等方面表现出色,其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德国博世集团也在蒲江园区,使得东洋炭素希望进一步利用成都的优势资源。
日本化学企业紧跟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步伐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至8月,中国集成电路芯片的出口额大幅增长,同比增长23%,达到9051亿元人民币。去年,芯片出口额超过了手机,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汽车的出口额也同比增长11%,达到6052亿元人民币。
芯片、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化学材料需求广泛,这给日本化学企业带来了市场机会,日系化学企业正追随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加快扩大对后者化学原材料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日本的汽车和家电制造商在日本对材料和零部件进行认证,然后将产品出口至全球进行生产。现在中国企业也采取同样做法,中国企业也在国内对出口产品或海外生产产品的材料进行认证,日本化学企业正积极加强与中国企业客户的沟通。
如三井化学正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扩大工程材料的认证范围。该公司在中国拥有光刻掩模防尘罩和半导体晶圆表面保护胶带等产品的较高市场份额。公司还计划在上海于明年春天启动当地第二套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生产线,以满足以电动汽车的配套需求,该产品不仅面向中国市场,还销售给日本和欧美的整车制造商。
三菱化学也计划扩大苏州基地产能,产品主要用于阻燃复合材料。公司还将重点加大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材料和显示材料的应用力度,三菱化学这些产品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这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推广产品的有效方式。
“日本制造”的光环必须突出。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官网开辟「日系工业精品」频道,以第三方机构研究文章的形式,介绍日本企业制造、面向中国市场销售的to B类工业品,突出其竞争优势。
「日系工业精品」将直接触达那些最关心你产品的人群。To B类工业品的客户是专业小众人群,产品信息传播渠道偏僻窄小。为解决这一痛点,「日系工业精品」和百度、腾讯、新浪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合作,通过大数据技术,设置关键词,抓取关心相应信息的目标用户,向他们精准投递关于你产品的研究文章。
「日系工业精品」将与各类行业协会合作,在协会媒体上发表介绍日系工业品的文章,让你的客户所在行业内的众多目光聚集在你的产品上。
加入“日系工业精品”,你将收获更多中国客户!
现在订阅,将免费接收我们的通讯周报。您将获得:
·网站上发表的精彩文章。
·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精简版)。
·研究院活动的通知&邀请函。
您有权随时通知我们不再向您发送通讯周报。
我们将确保合法使用您提交的个人信息及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