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专稿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日本众议院原议长河野洋平率领的由77人组成的日本企业代表团于2023年7月3日至6日期间访问了中国。7月5日,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在北京长富宫饭店为访华团主要企业代表做了题为“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最新动向”的演讲。
陈言在演讲中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技术发展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2008年,以技术及资本的引进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期间有著名的宝山钢铁厂技术引进,有数量众多的家电项目的导入。“1976年,上海一年的钢铁生产量仅有376万吨,到能够引进先进技术建设钢厂时,人们能够想到的是建设一座生产大致和上海一年钢产量相当的工厂。但现在宝钢集团一年的产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相当于日本钢产量的一半以上,引进的技术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中国在家电等产业的技术引进也相当成功。
但是在汽车方面,尽管在1984年中国已经和德国大众汽车合作,与钢铁、家电的技术引进时间基本相同,但汽车行业一直没有出现钢铁及家电那样的成功。合资生产汽车一直是中国采用的主要方式。中国与国外汽车厂商签的合作协议大都为30年,用30年时间实现轿车的国产化,这个目前迄今尚未实现。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是中国电动车的发展,如果看电动车的话,中国的技术发展很快,很值得注意。
陈言认为,2008年以后中国的技术发展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这期间不仅中国的GDP开始追上了日本,而且之后中国的发展速度并未降下来。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算,2023年日本GDP为4.23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有了18.10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数量等已经大大超过了日本,继续从日本大批引进技术、资本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不论是美国这些年的与中国脱钩的经济政策,还是日本从去年开始实行的经济安保政策,均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技术、资本及市场等的相关机制。
“中国企业依旧需要在技术等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合作,我们称之为共创或者协创。日本企业应该是合作的重要对象。”陈言认为,在出行、健康及脱碳方面,中日两国的目标一致,可以进行紧密协创。
日本企业代表在听完演讲后,就中国钢铁业现状、中国人口问题进行了提问,陈言详细地做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