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专稿 日本企业在全球的存在感缘何下降?这再度成为中国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的话题,而这一次给出的答案是:日本企业失去了“动物本能”。
先是权威的财新网报道日本三得利控股首席执行官新浪刚史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的观点:“日本企业失去了动物本能”。他认为,自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日本企业就变得更倾向于保护雇佣关系。尤其是通过削减成本以保护正规岗位的存在,但又不太提工资,最终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新浪刚史指出,日本公司的管理层缺乏真正意义的多样性。在他看来,必须有一个机制来更新董事会成员,“多样性不仅仅是指妇女或性别;它指的是公司能接受具有不同文化的员工。”
“特别是在大公司,董事会核心成员都是那些自大学毕业以来,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很久的人才。你不能改变很多事情,下一任只会比前一任‘更小’。我认为,他们要反抗自己的前任并不容易,结果企业董事会变成了朋友们的俱乐部”,他说。
财新网的这篇报道5月26日被置于网站首页顶部最醒目的位置。
新浪刚史的着眼点在于日本的人才流动性不足,但“动物本能”这个词更多的是指投资的积极性。“动物本能”或“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是借用自经济学大师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著名概念。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投资行为不能用理性选择去解释,因为经济前景根本难以捉摸,因此他提出投资的冲动要靠“动物精神”,即靠自然本能的驱动。
在这个意义上,6月上旬一篇在网上广泛流传的自媒体文章《当资产负债表不想奋斗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给中国的启示》(下称“《启示》”)给出了更全面的解答。
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辜朝明的理论观点。为何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辜朝明认为原因在于“资产负债表衰退”,意思是说,日本泡沫破灭导致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让大量公司和家庭都“技术性破产”,也就是日本企业在泡沫顶峰时加杠杆购买了高价资产,如果按照跌下来的价格重算资产负债表,很多公司其实已经资不抵债了。
《启示》一文写道:“日本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就是默默地挣钱还债。日本企业虽然资产负债表恶化了,但产品竞争力还在,仍然能够产生利润现金流,只不过这些利润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还债。这种搞法下,经济怎么可能不萎缩?”
“进一步说,日本企业和个人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负债最小化。无论货币刺激力度有多大,企业根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贷款意愿严重不足。这就解释了无论日本政府出台怎样的货币政策都毫无作用。”
“在1988年,2.5%的低利率能直接催生资产泡沫,但到了1993年,同样2.5%的利率却没产生任何刺激作用,甚至之后降到了零利率,企业也无动于衷,打死也不借钱。在整个90年代,日本企业每年的净还债量都维持在几十万亿日元规模。”
“这跟80年代的画风完全不同。仅在几年前,日本人还想要买下整个世界,伦敦和纽约的奢侈品店挤满了日本富人,而即使是再普通的工薪阶层,也敢按揭30年购买一套价格堪比纽约的公寓或一户建。整个国家大病一场后,所有人的预期都变了。”
所有人的预期都变了,其实就是丧失“动物本能”了,而这又使得日本继续错失全球科技革命的大潮,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本土的互联网创业和融资一直不温不火。1990年代美国在 ICT 上的投资占 GDP 的百分比是日本的 4 倍,而日本不仅低于美国,还低于英国、德国、意大利,在G7国家中基本垫底。
《启示》一文写道:日本错失互联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创业的人不多,投资的钱更少。
“最后,日本社会变成一个‘资产负债表衰退’蔓延的大型现场,从企业蔓延到家庭,从家庭蔓延到个人。公司用报表来体现衰退,年轻人们则用房贷、婚姻、生育率和创业激情——这些他们唯一的资产——来响应‘资产负债表衰退’。”
《启示》一文总结说,“辜朝明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经济体的扩张意愿和进取决心,就像一只装着水的瓶子,初始状态是满的,每经历一次摇晃,就会撒出许多,而剧烈的震荡更是会彻底把水倒空。珍惜瓶子里的水,减少震荡的次数,就是保存增长的希望。”这段话其实对中国现状多有暗示意味。
该文在腾讯上转载时,页面下方的读者评论排在第三位的是对上一段话的复述,而排第一位的读者评论是“这点我做为小微企业深有感触,现在就是有银行已百分之二的利率借给我,我也不敢要,不是怕付息,而是没什么好的投资渠道怕亏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