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李海燕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供图


又一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今年10月,美籍日裔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被共同授予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自2000年至2021年期间,第21位日本人(包括日裔)拿到诺贝尔奖。在2001年,日本曾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口号。

 

不过,大量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仍然集中于“失落的三十年”,特别当中国在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内对于日本的研究课题甚至进入一个低谷。

 

曾长期在日本留学、工作的中国学者李海燕先生在谈及日本时提出,日本经济在2005年以后,已经进化为“高精软远”的发展阶段。其中,“高精”是指日本经济进一步向高科技化发展;“软”指日本软实力开始增强,无论是在日留学生数量、诺奖获得者人数还是赴日游客的数量上,都有显著增长;“远”是指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9年,随着德仁即位天皇,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一年后,李海燕的著作《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面世,书中指出:“平成时代的日本其实做了不少改革的事情,可称之为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开国。而且这一次,已经在2005年之前完成了。”

 

日本在“失落”的喧嚣声中,已经静悄悄地改变了自己,使其成为一个在制度上距离欧美国家更加接近的国家。

 

在和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的对话中,李海燕谈论经历平成时代后的日本经济,日本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源,以及日本发展对中国的影响等与其著作相关的话题。“中国10年后大概率也会重复平成时代出现的一些事情,如人口下降问题、老龄化、农村人口过疏等,这些问题最终都要去面对,日本在这方面对应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给中国提供了借鉴的材料。”

 

李海燕认为,从贫穷廉价走向高端,在人口结构也面临重大变革的时期,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将为中国带来更多启示,“归根结底,日本的长期发展首先靠的是科学家,然后是优质的工程师,最后才是优质的熟练工人。这个千万不能搞错。”

 

访谈

 

问: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答:李海燕

 

Q:为什么已经过去的日本“平成时代”值得我们去回望和思考?您执笔撰述《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一书的初衷是什么?

 

李海燕:在一些观念上,平成这个年代,中国人对日本是相对持否定态度的。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将整个日本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抽丝剥茧之后就会发现,它仍然保持着既有的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多方面不利的因素下,比如说全球IT行业的崛起,日本人口的减少,它仍然能维持这样的一个发展的基本盘,客观来讲相当不容易,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

 

第二个因素,我认为中国10年后也大概率也会重复平成时期发生的事情,日本比我们早走了30年。比如说中国的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企业的国际化,迟早是要面对的;还有城乡巨大差距的问题,过去说日本人从60年代开始也是从乡村出去到城里打工,农村就剩下老人、妇女、儿童,这跟我们过去80、90年代的城乡结构是一样的;再比如说日本环保意识的提高,包括知识产权,最终中国企业也是要走这个路径。还有,现在都说中国的房地产出现了问题,很明显黄金期已经过去了,那么之后我们如何发展?日本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借鉴样本。

 

Q:在平成时期,日本的产业和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海燕: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经济领域的变化,可以用“四化”来形容。

 

首先是“转化”,日本整体的产业水平全面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此前造船业、钢铁、汽车、机床均在80年代初甚至更早时候站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再然后,日本的半导体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人均GDP超越美国。进入平成时代之后,日本人均寿命成为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日本整体的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环境、治安等方面,也达到了全世界顶尖的水平。这时的日本从一个追赶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这30年可以说是转化的30年。

 

二是“分化”,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1%,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发展的停滞,恰恰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国际化水平都在大幅提高。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许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落败了,但每个行业都有竞争力上升的企业。比如半导体行业,生产存储器(DRAM)的企业在平成时代全部落败,但半导体行业的上游——半导体生产设备,日本的整体实力完全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半导体材料方面依然是世界第一。

 

三是“进化”,日本一直在不断学习发达国家,无论是古代学习中国,明治维新前后学习荷兰和西欧,还是“二战”后学习美国,日本的缓慢进化从来没有停止过。以零售业为例,这并不算高科技行业,但在平成时代,日本零售业进化明显。90年代的日本,日本的药妆店和24小时便利店就一直在扩张,10年间,日本最大的药妆店企业净利润增加了500%以上。商品廉价、24小时营业以及有趣的店内布置,也让便利店这一当时的新零售业态有着明显的商业创新模式。目前日本的实体商业达到了全世界的最高水平。

 

四是“国际化”,平成30年是日本全方面国际化的时代。在这期间,日本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完成了国际化布局。许多人对日本80年代经济泡沫、失败的海外并购津津乐道,但日本对外投资并购的脚本从来没有停止过。日本度过艰难的90年代以后,对外并购稳步发力,2000年开始,日本对外并购的金额稳定增长了十多年。

 

在此期间,日本还是一个隐形的移民大国,30年间,到日本留学的外国学生数量、拿到日本绿卡的外国人数量、拿到日本国籍的外国人数量一致在稳步上升,特别是2010年之后,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连年攀升。

 

Q:就当下来看,日本还在哪些产业领域,仍在保持着优势地位?

李海燕:谈及这个问题,可以视野放宽一点。欧美比日本发展更早,特别是欧洲,但是直到今天,欧洲依然有很多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和企业,观察和思考欧美日在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汇率成本优势、负担高昂的环境保护成本的背景下,还能保持竞争力的产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日本的所有现代产业,都是模仿欧美,再进行自我进化和改造,进化就是两个方面:我比你做得质量更稳定,价格更便宜。比较典型的是传统工业领域,日本比较早地赶超欧美。这类工业以汽车、电梯产业、机床、半导体生产设备为代表,特点是需要长期的技术稳定,一方面是高度技术合成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产业的技术进步相对比较稳定。

 

还有一类领域,如化工、医药领域,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有了大量的研发基础,同时他们不一定申请专利,这类领域通常他们会保持着长期的领先地位。说到底,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质量的,还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化工领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日本的半导体材料直到今天也是全世界第一的竞争力,而半导体材料本质上都是化工产品。

 

机械加工类的产品,通常可以依葫芦画瓢,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去买好的机床加工设备,买关键原材料,在这些产业基本上很快就能赶上来。但关键零部件等复杂耐用的高端工业品的加工,往往需要更精密、更耐久的设备和技术,而这些东西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导致中国今天依然没能赶超欧美日;加上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日本有很多企业坚持设备不卖、专利不公开,这些领域也很难被其他国家模仿和赶超。

 

Q:为什么平成时代,日本电子行业相对衰落了,但汽车行业却更加有竞争力了?

李海燕:我在《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一书中比较详细地谈了我对此问题的理解。简言之,是因为背后的制造逻辑和发展路径不一样。90年代后,模块化(或者说模组化)对制造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电和笔记本电脑都是典型的模块化非常明显的产业。粗略地说,只要买来主要的几个模组,就可以相对稳定地开始生产,发展中经济体可以以如此方式迅速参与到国际水平分工,台湾的IT产业就是这样崛起的。日本的电子行业衰落的一大原因就是自外于国际水平分工的主流,各大企业都想搞自成体系的垂直分工,所以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落伍了。

 

但汽车行业不同,传统燃油汽车的零部件有2万个左右,总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序,基本上是很难模块化的,也是后发者很难快速模仿的。所以,直到今天,不仅传统燃油汽车,那些复杂而且精密的产品,如机床、光学仪器,日本企业依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但在另一方面,就模块化程度而言,新能源车与互联网时代的其他产品有类似之处,从目前的趋势看,汽车可能会变成一个具有交通功能的、使用电池的电子产品,已经有“未来的汽车就是行走的电脑”的说法。所以,当前日本汽车行业的对手不仅仅是其他汽车企业,而且来自完全不同的行业或者新兴企业。

 

日本其实已经在做一些准备,比如说丰田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拥有超过1000项的专利,还有自动驾驶,丰田持有的自动驾驶的专利仅次于美国Google公司,全世界第二。这一点往往被大家忽视了。日本汽车产业时候能够继续保持竞争力,就要看他们转型的速度了。

 

Q:对于日本企业而言,他们过往的发展留下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海燕:我研究日本100多年发展历史得到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一个公司孵化一个新的业务,略加培养即可,一定要及早推向市场,早点让他们经历风雨,而不要老是把这个新业务“养”在某个部门(事业部)里。索尼、松下这些曾经辉煌的日本企业,总喜欢什么东西都自己干,总是在公司内部搞垂直分工,把一些新兴的事业列为企业内部一个部门,但这些新业务在公司内部总是发展不起来。公司后来相对衰落,开发不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我认为这是重要原因。

 

一个公司的基因是很重要的,这里所谓基因,就是指它一开始是一家在市场中独立生存的企业,还是大公司里面的一个部门。日本电装公司,是1949年从丰田汽车公司分离出来的,最初也仅仅是一个5个人的公司,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是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如果它一直是丰田内部的一个负责零部件的部门,很难想象它会有如今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企业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做法,很难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日本这个国家也在不断前行,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中国人总是讲日本的工匠精神,但我认为,日本的长期发展首先靠的是科学家,然后是优质的工程师,最后才是优质的熟练工人。这个千万不能搞错。日本的那些从很低的水平起步,追上并超过欧美,而且至今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本质上靠的都是这些。

 

我举一个日本在国际上处于“准一流”地位的行业为例。制药产业,日本也是大国,但是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尤其是在新药开发领域,跟美国、瑞士的制药企业比较起来仍有明显差距,只能和英、法、德等国并列同处第二阵营。为什么日本的制药企业追赶数十年,仍然没有跻身第一阵营?归根结底,制药尤其是新药开发,高度依赖科学、原创、基础研究的积累,需要时间,而日本在这方面积累的时间还不够。现在中国人经常说,日本在2000年以后平均每年都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似乎成绩斐然,但其实这是它在2000年以前几十年积累之后才有的成果,而且,单以诺奖数量论,日本和美国比仍是相形见绌的,就是因为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积累,而日本只有几十年。所以说,只有当日本在科学、原创、基础研究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日本在制药、生物这类行业里才会真正追上美国。

 

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在一些传统制造产业上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欧美日,但是在制药、生物领域,中国与日本、欧洲、更不要说美国的差距仍然非常大,原因也在这里。


受访人简介:

李海燕,1997年进入日本一桥大学学习,硕士毕业之后先后在日本大型银行和基金工作。2010年回国,在大型金融机构从事投资和并购方面的工作。长期研究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产业发展史和技术创新史。目前供职于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将产业发展和碳中和纳入统一视角,展开相关研究工作。


大手企業を含む多くの日系企業が購読している『必読』

『日系企業リーダー必読』は中国における日系企業向けの日本語研究レポートであり、中国の状況に対する日系企業の管理職の需要を満たすことを目指し、中日関係の情勢、中国政策の動向、中国経済の行き先、中国市場でのチャンス、中国における多国籍企業経営などの分野で発生した重大な事件、現状や問題について深く分析を行うものであります。毎月の5日と20日に発刊し、報告ごとの文字数は約15,000字です。

現在、『日系企業リーダー必読』の購読企業は、世界ランキング500にランクインした日本企業を含む数十社にのぼります。

サンプルをお求めの場合、chenyan@jpins.com.cnへメールをください。メールに会社名、フルネーム、職務をご記入いただきま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订阅邮件

现在订阅,将免费接收我们的通讯周报。您将获得:

·网站上发表的精彩文章。

·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精简版)。

·研究院活动的通知&邀请函。

您有权随时通知我们不再向您发送通讯周报。

我们将确保合法使用您提交的个人信息及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