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专稿 2023年4月下半月,中文媒体报道和评论较多涉及的中日经济关系内容及日本企业主要如下。
中国游客又要扎堆去日本了
进入4月份,日本航空、全日空、南航、东航、国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开始增班。日本航空从3月26日起,往返中国的航班数量增加了4倍,全日空将3月的中国航线的航班数增至上年同期的2.5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的市场逐渐回暖。据日本媒体报道,3月份中国大陆游客相比上月增至2倍,达7.5万人。
4月底,日本电影《灌篮高手》火遍全国,当年看动画片的少年现在已经中年,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人群,怀旧情结推动中国游客日本旅游热快速升温。在各大OTA(在线旅行社)主页上,“日本游”的宣传广告已经越来越多。
不过,现在日本签证成为日本旅游的主要阻碍,日本单次、三年、五年签证均有不同幅度的资质要求提高。此外,去年7月起, 日本政府补助全国旅游住宿每天每人11000日元,这让日本酒店价格一路暴涨,也导致一些对日本心动已久的中国游客表示“去不起”。在2019年,中国内地游客赴日旅行的数量达到了959万人,占日本海外游客的30%,消费额更是达到了40%。能否恢复如初,目前看来还需要时间。
丰田发展电动车的新思路:在中国市场“练兵”,去全球市场“战斗”
据中国乘联会发布的2023年1-3月份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日系三强的丰田、本田、日产均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日产跌幅最大,达到了39.9%,丰田连续7个月下跌,再次表明了汽车的油车时代正在缓缓走向落幕。
日系三强将如何应对?2023年上海车展上,丰田、本田、日产等都展示了其最新的电动车产品,并针对中国市场上均提出了新的思路,特别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丰田的新思路。
丰田已经认识到,日本的汽车产业链以及日本的资源不足以支撑丰田全面转型纯电,在中国市场与本土纯电动车企竞争没有优势。但在全球市场,丰田在已经耕耘了几十年,在全球化供应链布局、渠道网络、品牌知名度、政企关系网络等方面,与中国车企相比都有压倒性优势。丰田的策略是,在中国市场“练兵”,去全球市场“战斗”。借助中国市场的技术与成熟的产业链,积累经验与技术,然后去抢占全球市场。丰田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上田达郎表示,“在BEV、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技术方面,让中国市场成为引领丰田全球发展的驱动力。”
根据新的思路,丰田前所未有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丰田中国的决策将不再按照以前向日本总部层层报备,丰田在华战略将不用请示日本总部,提出“以商品和地域为中心的经营新体制”。丰田在中国建立全新的研发体系,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智能化和电动化研发体系。丰田中国在国内的供应商本地化比例也大幅度提升,如bZ3这款车就是由丰田比亚迪、一汽集团共同合作开发。
对华出口管制过于积极,日本半导体企业恐遭双重打击
为呼应美国对华芯片打压战略,日本不久前宣布修订《外汇及对外贸易法》,拟加强半导体出口管制,管制范围涵盖6类23项半导体制造设备。中国媒体批评认为,日本表现得过于积极。美国出口管制重点是11类沉积设备,而日本要管制的不仅有沉积设备,还有大量光刻、刻蚀、热处理、清洗和检测设备。有些实施出口管制的物项已远远超出所谓“具有军事用途的产品”,其中相当一部分设备也算不上什么高精尖技术。例如,单片清洗技术广泛应用于90-28纳米的芯片工艺。
中国媒体认为,日本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中国市场具有战略意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进口国,每年集成电路进口额近6000亿美元,占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的4成。当前,日本芯片市场需求不足,日本出台的限制措施将对日本设备制造商造成打击。同时,由于日本充当管制“急先锋”,日本半导体企业还可能遭到来自中国的报复性反制措施。
川崎重工与中国山东重工开展氢能源合作
近日,中国山东重工集团与日本川崎重工在日本东京川崎本社举行座谈会,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川崎重工社长桥本康彦参加,双方就进一步扩展战略合作领域达成共识。
山东重工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汽车与装备制造企业,旗下潍柴重型发动机、法士特重型变速器产销量全球第一。山东重工希望与川崎重工重点在氢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日本是全球氢能研究的引领者,而川崎重工又是日本氢能源研发领域的“领头羊”,2022年日本川崎重工宣布完成全球首个以清洁能源氢气为燃料的船用氢气锅炉的基本设计。
中国是氢能源资源大国,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跟随全球低碳化的趋势,合作双方都看好未来的前景。事实上,川崎重工一直在中国山东省进行产业布局,2022年川崎重工获得首个30兆瓦级燃气轮机国际订单,买主就是来自中国山东省潍坊市。川崎重工还与潍坊市能源集团合资成立了山东滨崎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在能源装备技术的研发、终端设备组装、能源装备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开展合作。
国内市场饱和,日本珠宝企业拓展中国市场
前不久,日本知名珠宝企业Star Jewelry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公司表示2025年之前将在中国开设5家店铺,力争使合计年销售额达到10亿日元规模。
当前,日本国内珠宝首饰市场趋于饱和,而中国市场的购买力非常雄厚。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2021年,扣除价格因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实际增长10.7%,而规模以上企业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29.8%,增速领先于其他品类。事实上,在Star Jewelry之前,不少日本珠宝企业已经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如日本高端珠宝品牌TASAKI(塔思琦)在中国内地市场有30间左右精品店,分布在18个一线和二线城市,包括在2021年年底在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开设的免税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