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专稿 “很长时间都没有听到日企的相关新闻了”“不知道日企现在都在做什么产品”……从网络社交平台中搜索“日企”这个关键词,一条条留言似乎都表明,曾经品牌遍布中国市场,在大众心中以质量、设计闻名的日企,如今在中国的存在感远不如以往。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和环球网联合企划的高端视频访谈栏目《企事录·言谈霓虹》于2022年3月30日播出的一期节目,由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代表处投资总监金京浩对谈,即从上述话题开始,逐步深入。 


关于“日企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低”的现象,陈言认为,日企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是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在二三十年前,松下、索尼、东芝、日立等品牌在中国非常强势,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当时日企的生产管理经验,如丰田“精益生产”,也成为中国企业最早的学习对象。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企业在消费类电子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To C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曾经在国内C端领域有影响力的日企,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下降就是一种必然。

“日企在中国的事业已经由初期集中在大众所熟知的C端领域,转向了更深层次服务于企业的B端领域。”金京浩在解释网友对日企存在感下降的疑惑时讲到。

陈言在认同此观点的同时讲到,在探索中日经济合作的新空间方面,出行、健康·养老、“双碳”是值得关注的三大重点领域。

陈言和金京浩都认为,在出行领域,虽然说日本传统车企在纯电动车赛道的起跑有所落后,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的明确,依靠自身在整车供应链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日本车企很可能会快速赶上。而且就在当下的纯电动车领域,日企在相关重要零配件生产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比如在电池技术、整车设计、安全设计等方面。

在“双碳”领域,日本是传统的节能减排技术大国,日企的产品在性能、设计等方面往往展现出极简、低能耗、可再利用的特征。这些特征背后的技术与经验,都与当下中国的“双碳”目标相匹配,为未来中日双方企业在相关领域合作创造了潜在机遇。

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而日本早在1970年65岁以上人口便突破总人口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是,从2012年到疫情前,日本已经实现了连续7年的增长,这对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应对老龄化,无论在企业人力管理,还是在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与技术积累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金京浩认为,在医疗健康和养老领域,松下、佳能、富士胶片等日企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尤其是松下,在2021年的上海进博会上更是展出围绕健康养老而打造的“松下社区”解决方案。

最后,陈言与金京浩一致认为,日企在中国不但会继续深耕,而且会迈向新的合作阶段,在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高精设备等领域,双方还有更多的合作机遇。

加入「日系工业精品」,触达最关心你产品的人群

这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推广产品的有效方式。


“日本制造”的光环必须突出。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官网开辟「日系工业精品」频道,以第三方机构研究文章的形式,介绍日本企业制造、面向中国市场销售的to B类工业品,突出其竞争优势。


「日系工业精品」将直接触达那些最关心你产品的人群。To B类工业品的客户是专业小众人群,产品信息传播渠道偏僻窄小。为解决这一痛点,「日系工业精品」和百度、腾讯、新浪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合作,通过大数据技术,设置关键词,抓取关心相应信息的目标用户,向他们精准投递关于你产品的研究文章。


「日系工业精品」将与各类行业协会合作,在协会媒体上发表介绍日系工业品的文章,让你的客户所在行业内的众多目光聚集在你的产品上。


加入“日系工业精品”,你将收获更多中国客户!

订阅邮件

现在订阅,将免费接收我们的通讯周报。您将获得:

·网站上发表的精彩文章。

·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精简版)。

·研究院活动的通知&邀请函。

您有权随时通知我们不再向您发送通讯周报。

我们将确保合法使用您提交的个人信息及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