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专稿 日本车企从2000年前后开始逐步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随后日系汽车品牌在华销售进入高歌猛进的阶段,但进入到2022年以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向电动车转进,日本企业依旧坚守燃油车,越来越缺少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销量开始严重下滑。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的三菱汽车,近一段时间不断有日本媒体猜测其将最终撤离中国。
2023年4月18日至23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举办期间,日本车企像以往那样向众多媒体发出了请柬。北京、上海隔年各办一次车展,三年疫情期间,车展虽然坚持了下来,但毕竟来会场参观采访的媒体大减,尤其是外国媒体进入中国相当不易,现场热烈程度远不及疫情之前。本次上海车展该是大疫之后的首次全面开放,日企自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要更加突出自己产品的各方面优势,强化宣传。
但是,让不少日系车企大感意外和失望的是,收到请柬的媒体却有不少爽约的,不请自来的媒体则只能说是零零落落,这和以往历届车展“一柬难求”、媒体甚至要“找关系”才能获得采访资格的局面天差地别。日系车企普遍感到今年消费者的关注度似乎是一下子“凉”了下来。便是国外来的汽车专家,能仔细端详日企燃油车的也少了很多,甚至那些来自日本车企的专业人士,也将大部分注目点放在了纯电动车上,而不是日企专长的燃油车。
本次上海车展,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纯电动新车型大放异彩,加之特斯拉没参展(其实特斯拉最近并未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车型),这让全世界来上海看车展的专家们愈发关注中国的本土电动车,不管是比亚迪、“造车新势力”还是那些在全球市场上还不够响亮的纯电动品牌,竟有点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感觉。
车展上的气氛其实也是车市形势最真实的反映。2023年的中国车市,燃油车与电动车冰火两重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换句话说,新能源车(在中国主要是电动车)不仅拿走了汽车总体销售增量中的大头,还大大侵占了原本由燃油车占据的市场。中汽协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实现3%左右增长,等于说2022年的市场特点(总量增长减缓,但电动车在取代燃油车)将持续到2023年。
当然日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依旧先进,也能吸引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但和电动车比,消费者想买、买得起的产品有限。
2023年1-3月,日系车各大品牌在华销量同时出现了下滑,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丰田减14.5%,本田减37.7%,日产减36.8%。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日本厂家缺少(似乎也“不屑于”研发)适合中国市场的电动车。
在日系中原本产销就偏弱的三菱汽车,2022年财年(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在华出现了105亿日元特别损失(亏损)的情况。2022年11月开始投产的新型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欧蓝德”,没有实现销售目标,其在湖南长沙的生产线也从2023年3月开始处于停产状态,说是持续到5月底,但直到目前尚未传出复产的信息。
疫情前的2019年,三菱汽车在华销量为12万台,占该企业的10%,但到了2022年仅剩下3万台,占比为4%左右。提前出版的2023年5月20日《东洋经济周刊》引用三菱汽车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本次特别损失,该是三菱汽车从中国市场撤退的第一阶段。”
三菱汽车本是日本最先开发生产纯电动车的企业,但到最后也未在中国销售一台其生产的电动车,而且在电动车大潮到来之前,宣布i-MiEV电动车停产。在中国虽也将i-MiEV电动车的相关技术用在了自己的其他产品上,但毕竟没有研发出一款能够受到中国消费者注目的产品,在中国的营销每况愈下。
《东洋经济周刊》的文章还特别强调了“中美脱钩等地缘风险”。不单单是没有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如今中美经济脱钩、日本对华经济安保等,也已成为日本车企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